遗弃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法律实务中的争议与适用
在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遗弃罪则是一种典型的“亲告罪”,它指向特定家庭成员间的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遗弃罪是否可以成立共同犯罪?这一问题涉及刑法总则与分则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犯罪理论在特殊罪名中的适用性。从遗弃罪的法律属性出发,结合相关案例和学者观点,系统分析遗弃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并探讨其在实务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遗弃罪的概念与特征
遗弃罪是指负有扶养义务且具有扶养能力的人,对需要扶养的年幼的、年老的或者患病的家庭成员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根据中国《刑法》第261条的规定,遗弃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类型,这意味着只有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控告时,公安机关才能介入调查。
遗弃罪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遗弃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法律实务中的争议与适用 图1
1. 犯罪主体需为具有扶养义务的家庭成员;
2. 客观表现为拒绝履行扶养义务且情节恶劣;
3.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行为人明知其不作为会导致被害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或病情加重等后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与适用范围
在刑法总则中,共同犯罪要求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并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根据司法实践,共同犯罪可以因以下方式成立:
1. 事前通谋共同犯罪;
2. 事后窝藏、包庇等帮助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3. 犯或意思联络共同犯罪。
并非所有犯罪都可以与他人共同实施。根据《刑法》第95条,“本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没有特别说明的,可以由单位或者自然人构成。”但对于某些特殊罪名,《刑法》进行了明确限定。侮辱罪、诽谤罪等“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类型是否能成立共同犯罪?这一问题在法律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不同认识。
遗弃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争议与分析
关于遗弃罪是否可以由多人共同实施,在法学界和实务部门存在两种对立观点:
1. 否定说:
从法条出发,遗弃罪属于“个人性”较强的犯罪类型。根据《刑法》第261条规定,“负有扶养义务且具有扶养能力的人”才可构成该罪名。
遗弃罪不具有“行为共性”的特点。与其他需要多人协作实施的侵财型或暴力型犯罪不同,遗弃行为更多体现为单方的消极不作为,难以形成共同故意。
2. 肯定说:
遗弃罪虽然以家庭成员间的不作为为外在表现形式,但并非个人独占的法权。在老人被多名子女抛弃的情况下,每个子女都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如果多人之间存在共同商议遗弃他人的意思联络,并实施了分工不同的具体行为,则可以认定他们构成遗弃罪的共同犯罪。
遗弃罪成立共同犯罪的实务界做法
通过对既往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
多数裁判观点倾向于否认遗弃罪具有共同犯罪的可能性。因为在司法实践中,遗弃行为多表现为单独个体的行为,难以证明多个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故意”。
在特定案件中,法院也可能会认定遗弃罪共同犯罪成立:
案例一:一对夫妻因感情不合长期分居,双方均明确表示不再承担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最终法院认为,父母双方的行为构成共同遗弃罪。
遗弃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法律实务中的争议与适用 图2
案例二:多名家庭成员合谋将患病老人送至偏远山区,并切断联系,法院认定各行为人构成遗弃罪共同犯罪。
遗弃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法律依据
从体系解释和文义解释的角度来看:
《刑法》第261条并未明确排同犯罪的可能性。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共同的故意,并实施了分工不同的共同行为,则可以认为触犯了该条款。
共同犯罪理论中,共同故意并不仅限于事前共谋,还包括意思联络和分工合作的情况。
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遗弃罪是否能成立共同犯罪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1. 法律适用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应重点考察行为人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故意和客观的行为表现。只有当多个行为人事先通谋或分工协作时,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
2. 完善法律理论:建议在刑法教科书中增加关于遗弃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具体规定,并明确“共同不作为”的认定标准。
在实务操作中,应当注意妥善处理遗产分配、家庭矛盾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确保既打击违法行为又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