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法》职务主体范围及职责探讨
国家赔偿法是我国处理国家赔偿的基本法律依据,对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遭受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造成损失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赔偿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赔偿义务的主体以及赔偿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本文拟以《国家赔偿法》为依据,对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及职责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国家赔偿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
1.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因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而引起的损害,国家应当给予赔偿。”这里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如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国家赔偿法》职务主体范围及职责探讨 图1
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因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而引起的损害,国家应当给予赔偿。”这里所称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法行使一定职权、履行一定职能的组织,如行业协会、事业单位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乡(镇)以上人民及其工作人员
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乡(镇)以上人民以及乡(镇)以上人民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由上级人民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赔偿。” here所称的乡(镇)以上人民工作人员,是指在乡(镇)以上人民及其下属单位工作的公务员。乡(镇)以上人民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职责
1.赔偿请求及申请
国家赔偿法第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赔偿请求:(一)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提出赔偿请求的;(二)对国家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提出赔偿请求的;(三)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提出赔偿请求的。”国家赔偿法第7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赔偿请求。赔偿请求人也可以在遭受损失的现场或者事实发生地提出赔偿请求。”
2.赔偿程序
国家赔偿法第13条规定:“赔偿请求人提出赔偿请求后,赔偿义务机关应当依法进行审查。符合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赔偿义务。”国家赔偿法第14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在审查赔偿请求时,认为需要补正或者补充材料的,可以通知赔偿请求人补充。赔偿请求人应当按照赔偿义务机关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补正或者补充材料。”
3.赔偿方式和标准
国家赔偿法第16条规定:“赔偿方式分为补偿性和恢复性。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根据赔偿请求人的损失情况,采取相应的赔偿方式:(一)对于直接损失的赔偿,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支付赔偿金;(二)对于间接损失的赔偿,应当支付赔偿金。”国家赔偿法第17条规定:“赔偿标准根据损失的种类和程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确定。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规定的,按照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规定的数目进行确定。”
国家赔偿法对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以及赔偿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我国国家赔偿工作的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赔偿义务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乡(镇)以上人民及其工作人员。赔偿职责包括赔偿请求及申请、赔偿程序以及赔偿方式和标准等方面。只有准确理解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赔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