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适用情形|法律依据
国家赔偿是什么?何时可以获得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赔偿责任。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是规范这一制度的基本法律。根据法律规定,国家赔偿主要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种类型。
国家赔偿的适用情形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1. 行政侵权行为导致公民权益受损
国家赔偿适用情形|法律依据 图1
2. 刑事司法活动中的错误定罪或程序违法
3. 民事、行政诉讼中审判监督程序启动后的依法改判
4. 监视居住措施错误导致的人身自由损害
下面将结合《国家赔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详细介绍国家赔偿的具体适用情形。
一:国家赔偿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根据《国家赔偿法》及司法实践,以下情况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一)行政赔偿
1. 违反法定程序侵犯财产权:
情形:行政机关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措施。
例:行政机关在未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况下对民营企业财产实施查封,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2. 乱收费或罚款:
情形:行政机关超越职权范围征收税费或滥用自由裁量权进行不合理罚款。
例:执法部门以"环境整治费"为名向个体工商户收取不存在的费用。
3. 不履行法定职责:
情形: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保护公民权益却故意拖延或拒绝作为。
4. 行政强制措施不当:
情形: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过程中错误地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例:出入境管理部门无正当理由扣留中国公民护照,导致其无法履行合同义务。
(二)刑事赔偿
1. 错判案件:
适用条件:
(1)原判决确认有罪,但改判无罪或减轻处罚。
(2)原判决认定构成犯罪的部分被撤销。
(3)原判决以其他方式被宣告无效。
2. 司法程序违法:
情形:采取强制措施或审判程序严重违反法律规定。未经批准就实施逮捕,或者未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辩护权等基本诉讼权利。
3. 刑讯供或殴打虐待:
情形:、监狱等部门工作人员在 interrogation(审讯)中对嫌疑人实施暴力行为或者变相体罚,导致身体伤害。
4. 违法使用:
情形: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法使用枪支或其他强制性装备,造成公民人身损害。
(三)其他情形
1. 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赔偿:
情形:生效裁判被再审后改判无罪的,原申诉人可以请求国家赔偿。
如公司因一审胜诉而承担履行义务,但在再审中被改判败诉,则该公司可能可以获得国家赔偿。
2. 非刑事司法赔偿:
情形:在执行逮捕、拘留、监视居住等刑事强制措施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死亡。
国家赔偿适用情形|法律依据 图2
二:什么情况下不能获得国家赔偿?
尽管《国家赔偿法》规定了较广泛的赔偿范围,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形:
(一)不予赔偿的情形
1. 过失造成损害但性质轻微:
如果损害结果仅因个别工作人员的轻微过失导致,且没有造成实际损失,则不属于赔偿范围。
行政执法人员在文件审查中出现笔误,并未对当事人权益造成实质影响。
2. 不可抗力因素:
因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损害,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3. 受害人自身过错:
如果公民在遭受侵权行为时也存在明显过错,则可能减轻或免除国家赔偿责任。
人明知身份证复印件可能被不法使用仍随意丢弃,后因此受到诈骗损失,则其自身存在过失。
(二)限制赔偿的情形
1. 精神损害抚慰金需谨慎适用:
根据司法解释,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精神损害才给予赔抚慰金。
司法实践中通常将"死亡、重伤、长期残疾"等情形认定为"严重后果"。
2. 经济损失的计算标准限制:
国家赔偿中的财产损害赔偿通常只能补偿直接损失,无法获得间接损失赔偿。
企业因行政机关错误查封导致正常经营受损,但不可主张超过被查封财产价值本身的间接损失。
三:如何申请国家赔偿?
1. 提出申请:
赔偿请求人可以向造成损害的机关(简称 "最初侵权机关")或其上级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所需材料一般包括身份证明、损害事实证据、因果关系证明等。
2. 审理程序:
受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
如果当事人对结果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机关申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特别程序:
对于涉及人身自由限制的案件(如非法羁押),赔偿请求人可直接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司法赔偿请求。
四:经典案例分享
案例一:民营企业家被错判无罪后的国家赔偿
基本案情:企业家因一起经济纠纷案被机关错误逮捕并提起公诉,在二审中被改判无罪。
赔偿结果:法院支持了其请求,判决国家赔偿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内的一百余万元。
案例二:交通执法人员暴力执法致人死亡
基本案情:交通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司机发生冲突,使用过激手段导致后者死亡。
赔偿结果:法院认定构成司法侵权,判决相关责任部门承担包括死者家属补偿在内的赔偿责任。
通过上述分析《国家赔偿法》为公民权益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护。但在实践中,获得国家赔偿仍然需要请求人充分举证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主张权利。未来随着法治建设的完善,相信会有更多的维权渠道和更完善的保护机制出现。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